LZ77 压缩算法编码原理详解(结合图片和简单代码)

1034 查看

前言

LZ77算法是无损压缩算法,由以色列人Abraham Lempel发表于1977年。LZ77是典型的基于字典的压缩算法,现在很多压缩技术都是基于LZ77。鉴于其在数据压缩领域的地位,本文将结合图片和源码详细介绍其原理。

原理介绍:

首先介绍几个专业术语。

1.lookahead buffer(不知道怎么用中文表述,暂时称为待编码区):

等待编码的区域

2. search buffer:

已经编码的区域,搜索缓冲区

3.滑动窗口:

指定大小的窗,包含“搜索缓冲区”(左) + “待编码区”(右)

接下来,介绍具体的编码过程:

为了编码待编码区, 编码器在滑动窗口的搜索缓冲区查找直到找到匹配的字符串。匹配字符串的开始字符串与待编码缓冲区的距离称为“偏移值”,匹配字符串的长度称为“匹配长度”。编码器在编码时,会一直在搜索区中搜索,直到找到最大匹配字符串,并输出(o, l ),其中o是偏移值, l是匹配长度。然后窗口滑动l,继续开始编码。如果没有找到匹配字符串,则输出(0, 0, c),c为待编码区下一个等待编码的字符,窗口滑动“1”。算法实现将类似下面的:

主要步骤为:

1.设置编码位置为输入流的开始

2.在滑窗的待编码区查找搜索区中的最大匹配字符串

3.如果找到字符串,输出(偏移值, 匹配长度), 窗口向前滑动“匹配长度”

4.如果没有找到,输出(0, 0, 待编码区的第一个字符),窗口向前滑动一个单位

5.如果待编码区不为空,回到步骤2

描述实在是太复杂,还是结合实例来讲解吧

实例:

现在有字符串“AABCBBABC”,现在对其进行编码。

一开始,窗口滑入如图位置

由图可见,待编码缓冲区有“AAB”三个字符,此时搜索缓冲区还是空的。所以编码第一个字符,由于搜索区为空,故找不到匹配串,输出(0,0, A),窗口右移一个单位,如下图

此时待编码区有“ABC”。开始编码。最先编码”A”,在搜索区找到”A”。由于没有超过待编码区,故开始编码”AB”,但在搜索区没有找到匹配字符串,故无法编码。因此只能编码”A”。

输出(1, 1)。即为相对于待编码区,偏移一个单位,匹配长度为1。窗口右滑动匹配长度,即移动1个单位。如下图

一样,没找到,输出(0, 0, B),右移1个单号,如下图

输出(0, 0, C),右移1个单位,如下图

输出(2, 1),右移1个单位,如下图

输出(3, 1), 右移1个单位,如下图

开始编码”A”,在搜索缓冲区查找到匹配字符串。由于待编码缓冲区没有超过,继续编码。开始编码”AB”,也搜索到。不要停止,继续编码“ABC”,找到匹配字符串。由于继续编码,则超过了窗口,故只编码“ABC”,输出(5, 3),偏移5,长度3。右移3个单位,如下图

此时待编码缓冲区为空,停止编码。

最终输出结果如下

python代码实现:

只是简单的写了下,没有过多考虑细节,请注意,这不是最终的代码,只是用来阐述原理,仅供参考。输出结果就是上面的输出(格式由于坑爹的博客园固定样式,代码位置有偏移,请注意)

参考文章:

http://msdn.microsoft.com/en-us/library/ee916854.aspx

http://en.wikipedia.org/wiki/LZ77_and_LZ78

http://cs.stanford.edu/people/eroberts/courses/soco/projects/2000-01/data-compression/lossless/lz77/algorithm.htm

以上几篇文章都是很好的讲解LZ77原理的,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下。由于国内介绍该算法的比较少,故这些英文文章帮助还是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