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石花养殖的三个误区

284 查看

  最近一两年,国内的生石花爱好者群体几乎是爆炸式发展,但是在生石花养殖的过程中容易走入三个误区,导致赔了银子又折了石头,所以这里说一说,希望广大新入坑的同道加以规避。

  误区一:盲目追逐个头大小

  作为贫瘠环境下生长的多肉植物,生石花体型小巧,生长速度相对缓慢,这显然不能满足很多爱好者的需要,一个个头硕大、体形丰满的石头很能激起爱好者的兴趣,并由内心深处生出睥睨终生的成就感。但是不得不说的事实是,在品评石头品相的众多要素中,花纹、颜色、株型的重要性都远在个头之上,因为前者更能反应个体的基因血统,而个头则完全是可以通过调节湿度和肥力后天催大的,不能真实反应石头个体的优劣或成长年龄,一次蜕皮之后就真相毕露,这样的石头无论是观赏性(水肿的体质和浅淡的肤色、纹理)还是健康值都大打折扣。

  对于这种贫养性的植物来说,催大它们并不是难事,但要恢复正常体貌则是一个艰苦且需要小心翼翼的过程,笔者的朋友群内就曾有高手买过小拳头一样大的石头,到手后发现状态不对,结果几乎一年没有浇水,精心呵护,才保住这石头重新恢复应有的花纹和颜色,但是也付出了蜕皮后个头缩小近乎一半的代价。在完全不熟悉石头年龄和该品种体型特征的情况下,盲目追大往往是徒劳的。肥水过多的石头往往体型过于饱满,中间的嘴咧得像快翻出来的嘴唇。

生石花养殖的三个误区

  误区二:当成沙漠植物来养

  因为生石花来自非洲,有的人一提起非洲便想当然地和撒哈拉(沙漠)联系起来,因此以为石头的习性和美洲沙漠的仙人掌们一样。这里需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认识,石头的原生地在南部非洲,多数位于南部非洲西海岸干燥少雨的戈壁区域,也有像紫勋这样来自南非东北部内陆砂泥土壤草原区的,它们中大多数品种的生长环境多砾岩石块,也伴生其他多肉植物或是低矮的小灌木,所在海拔更是遍布峡谷、山间和峰顶,所以即便是终年少雨的区域,也经常会有洋流带来的雾气和露水,而周边石块、植物组成的庇护所,更是石头用以藏身的绝佳地点,况且这里也绝不像接近赤道的拉美荒漠那样炎热。所以总的来说,石头的耐热和耐旱指数要远低于仙人掌等沙漠植物,如果非要在强日光照射条件下保持全年全日照露养并且终年少水,结果多半是悲剧。“没有干死的石头,只有浇死的石头”这句流行语,只是在强调不要手贱多水而已,万万不可全信。

生石花养殖的三个误区

  仙人掌属植物对干燥、强光照和高温的耐受度都要高于石头,家养的龙王丸可以这样终年晒太阳,偶尔浇水,但石头则要避免春、夏、秋季的强日光暴晒。

  误区三:全盘照搬原产地环境

  经常听到有的石头爱好者在谈到自己石头种植方法时很自豪地说:“我这是模拟原生地环境的!石头在南非就是这样生存的!”诚然,模拟原生地的土壤成分、适宜的温度、光照和湿度都是利于石头生长的,但是不计利弊一味模仿,甚至连原生地极端环境的劣势也一并吸收借鉴,则是不可取的。似乎一直有人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原生地的石头在那种环境下,成活率比我们家庭种植的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无论是繁殖期还是成株生长期,在那种严苛残酷的自然环境下,石头的成活率都是极低的,否则那些一个种荚有几百颗种子的石头品种,不会进化这么多年,还只有方圆十几或几十平米的原生地。

  极度的高温、干燥和贫瘠条件下生长的石头,都不是最健康或状态最好的石头,和非洲的动物们一样,它们只是在奄奄一息地坚强地挨过这段困难时光而已。打个比方,野外的金丝猴因为冬季食物短缺要长久忍受饥饿,难道我们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要对他们冬季断粮吗?给石头提供舒适的利于健康生长的环境,石头才能大量繁殖并保证健康和品相出众,焕发出最美的光彩,毕竟观赏植物的观赏性才是第一位的,把它们折磨得干瘪而黯淡用以证明顽强没什么意义。

生石花养殖的三个误区

  原生地严苛的环境会使石头更接近自然风貌,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大地色、生长缓慢且萎缩在土里只露出一部分干瘪的叶面都是通常状态,如果家庭莳养也这样,观赏性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