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斗菜

2801 查看

蜂斗菜(学名:Petasites japonicus),别名冬花、款冬、款冬蒲公英、掌叶菜、老山芹、蛇头草,异名蛇头草、水钟流头(《江西草药》),黑南瓜、野饭瓜、南瓜三七、野南瓜、野金瓜头(《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属于菊科蜂斗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雌雄异株,花期约在1-3月。常见生长于山野路边,原产于河南、陕西、山西、甘肃以及日本等地。全株皆可入药,是中药里止咳化痰、润肺及促进食欲的药方之一。但与...

蜂斗菜是晚冬或早春开花的植物,在严寒时期即使是冰冻的地面也能冒出,所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记载者此植物因冬至也能开花,以至于此植物又名为款冬。萌芽后大约会有3-4条细长的根茎长出来,大约长到了7-8节左右时就会生出叶柄和叶子,叶片呈圆形或椭圆,叶缘为齿状边,根茎有数层浅紫色或淡褐色的大型鳞片状苞片包住花蕾,花蕾呈捧状或长椭圆形,有单一生也有并生的种类。大约1-3厘米长,直径约0.5厘米-0.8厘米左右。虽然是雌雄异株的植物,但是雌株上有时候会混有不结果的雄花或是两性花,雄株上也会混有两性花与雌花。雌花授粉后,花茎会伸长并且长出带有棉毛类似蒲公英的种子,所以也有款冬蒲公英的别名。

蜂斗菜出自《江西草药》:多年生草本。根茎短粗,周围抽生横走的分枝,多少被白色茸毛或绵毛。叶基生,心形或肾形,于花后出现,长2.8-8.6cm,宽12-15cm,下面灰绿色,有蛛丝状毛,边缘有重复锯齿;叶柄长达23cm,初时表面有毛。花雌雄异株;花茎从根茎部抽出,茎上互生鳞片状大苞片,有平形脉;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雌花白色,雄花黄白色,均有冠毛。瘦果线形,有5-10棱。花期4-5月。

蜂斗菜喜好阴凉湿润的气候,土质疏松肥沃的地点。干燥炎热就容易干枯。大约在摄氏35度以下的气温都还容易生长,但超过这个温度就比较容易枯死。肥沃且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是最佳栽植的地点,人工种植宜先翻土施肥,并事先做出排水沟渠。

蜂斗菜,又称掌叶菜、老山芹、蛇头草,生长在向阳山坡林下,溪谷旁潮湿草丛中,多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四川、湖北、陕西等地。

护花网的医学内容只供参考,并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的医护人员。

药用信息(一)

药名:蜂斗菜 

汉语拼音:feng dou cai。 

英文名:rhizome of Japanese Butterbur。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tasites japonicus (Sieb. Et Zucc.) F. Schmidt[Nardosmia japonica Sieb.et Zucc.] 

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祛瘀药。 

科属分类:菊科。 

别名:蛇头草、水钟流头、黑南瓜、野饭瓜、南瓜三七、野南瓜、野金瓜头、蜂斗叶、网丝皮。 

性味:味苦;辛;性凉。 

归经:

功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咽喉肿痛;痈肿疔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或水煎含漱。 

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林下,溪谷旁潮湿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四川、湖北、陕西。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蜂斗菜的根茎及全草。 

采收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蜂斗菜鲜叶柄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钙、磷、镁等成分。此外,还含有蜂斗菜素、百里香酚甲醚、山柰酚、咖啡酸等成分。

蜂斗菜性凉,味苦、辛,具有解毒祛淤、消肿止痛等功效,适用于扁桃体炎、痈肿疔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等病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蜂斗菜中所含的蜂斗菜素有解痉作用。所含的百里香酚甲醚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且毒性低,对口腔、咽喉的消毒杀菌效果好,还能促进气管纤毛的运动,有利于气管黏液的分泌,易起祛痰作用,可用于治疗气管炎、百日咳等。

蜂斗菜含有丰富的咖啡酸,具有广泛的抑菌作用,还有抗病毒活性,对牛痘和腺病毒掏作用较强,其次为脊髓灰质炎1型和副流感B型病毒。咖啡酸还有抗蛇毒作用,可用于治疗毒蛇咬伤等症。蜂斗菜所含山柰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此外,还可用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治疗。

每年5-7月采集嫩叶,去掉叶片,焯水后可拌、炝、炒、做汤等。

脾胃虚寒、脘部冷痛、大便稀溏者忌用。

化学成分

根含蜂斗菜素50~55%,还含蒈烯-3、雅槛兰树油烯、α-檀香萜烯、百里香酚甲醚、呋喃雅槛兰树油烷、橐吾烯酮、白蜂斗菜素和它的当归酸酯、6-羟基雅槛兰烯内酯、白蜂斗菜素甲醚、呋喃蜂斗菜醇、6-乙酰基呋喃蜂斗菜醇、6-当归酰基呋喃蜂斗菜醇、硫-呋喃蜂斗菜二酯、呋喃蜂斗菜单酯,以及胆碱、原儿茶酸、当归酸、己酸、辛酸、β-谷甾醇、黄酮类化合物等。

花茎含挥发油,其中含壬烯-1、当归酸、十一碳烯-1、十三碳烯-1、3-乙酰氧基壬烯-1、β-榄香烯、β-甜没药烯,以及异戊醇、已烯-3-酵-1、壬烯-1-醇-3,ι-芳樟醇、藜芦醚、蜂斗菜酮、β-石竹烯、百里香酚甲醚、蜂斗菜醇酮、十三碳三烯-1,4,7、对-聚伞花素等。还含蜂斗菜螺内酯、二氢蜂斗菜螺内酯、合模蜂斗菜螺内酯、硫-蜂斗菜螺内酯、蜂斗菜哪螺内酯、蜂斗菜醇酯、异蜂斗菜素、蜂斗菜酸。又含山柰酚、槲皮素、咖啡酸、绿原酸、延胡索酸和17种氨基酸。

叶中挥发油的主成分是十三碳烯-1、β-石竹烯。还含蜂斗菜酸、异蜂斗菜素、蜂斗菜螺内酯。

此外,还分离出雅槛兰蜂斗菜酮、9-乙酰氧基蜂斗菜哪螺内酯、硫-蜂斗菜单酯。

性味特点

《江西草药》:"苦辛,凉。"

功用主治

①《江西草药》:"解毒祛瘀。治扁桃体炎,痈肿疔毒,毒蛇咬伤。"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消肿止痛,解毒祛瘀。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捣汁含漱。内服:煎汤,3~5钱;或捣汁服。

常用选方

①治扁桃体炎:蜂斗菜五钱。水煎,频频含漱。(《江西草药》)

②治跌打损伤:鲜蜂斗菜根茎三至五钱。捣烂取汁服或水煎服,渣外敷伤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文献论述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病证通用中药》等多种中药的书籍都记载着蜂斗菜有润肺以及止咳、化痰的功效。

临床运用

治疗毒蛇咬伤:先用针刺局部,然后取鲜蜂斗菜根适量捣烂,敷伤口周围。严重者再用蜂斗菜根捣汁生吃,或煎水内服。每日1次,连服2-3天。一般病例用药两天即消肿,体温、视力恢复正常,3-5天内痊愈。 

药理作用

蜂斗菜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较弱的抗菌少性。从蜂斗菜中分离的蜂斗菜烯碱有强肝毒和致癌作用。从蜂斗菜中亦分离出一种新的生物抗变剂蜂斗菜酚,对紫外线引起的突变大肠村菌WP2B/rTrP-AD50为95mg/ml。蜂斗菜酚的生物活性在大豆油中存在。而蜂斗菜酚的一种异构体在剂量达300mg/ml时未出现任何药理效应。

烹调

蜂斗菜400g﹐泡的米1大勺﹐荏子1/4杯﹐日本对虾100g﹐水1杯﹐荏子油2大勺﹐红辣椒1个。

佐料﹕酱油1大勺﹐葱50g﹐捣好的蒜2小勺﹐香油1小勺

(1) 在蜂斗菜茎上撒盐揉一揉。放在开水里煮后用凉水漂一漂﹐并剪尖端去皮﹐切成6~7cm长﹐用荏子油与日本对虾一起炒。

(2) 把米和荏子泡在水里煮一会儿放葱﹑蒜﹑香油后以酱油或盐调味。切红辣椒放进去更好看。

夏、秋季采挖根基,鲜用或晒干。

通常繁殖都以根状茎当种秧栽植,秋末冬初的时期是最佳的栽种季节。选择较为粗壮的根茎种植,而且因为容易害病,所以必须慎选没有病虫害的根茎。

初时的栽种不宜过度施肥,因为那样容易生长过旺而导致抗病能力变差。一般大约在9月左右是施肥的时期,施肥的同时最好配合松土以及除草,肥量以氮肥和磷肥为主。气候干燥的地点需要注意适度的浇水,而梅雨季必须注意排水良好,以免根茎浸泡而腐烂。6月、7月后叶片会容易生长过盛,此时必须注意叶片过密导致无法通风或透光,需要适当的剪裁枯黄或是已受病的叶片。在雨季及夏季的时候需要注意褐斑病和萎缩性枯叶病的发生,如不适时处理,将影响全株甚至临株。同时,蚜虫会吸食茎叶的汁液,造成茎叶发黄,须适量喷洒药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