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松

2037 查看

水松,属于杉科( Taxodiaceae)水松属落叶或半落叶乔木。该属仅此1种,是世界孑遗植物,中国特有树种。因主产区地处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珠江三角洲及闽江下游,破坏严重,现存植株多系零散生长。水松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为古老的残存种,对研究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学及第四纪冰期气候等都有较重要的科学价值。木材材质轻软,耐水湿,可为建筑等用材。根的木质部轻松,比重0.12,浮力大,可做救生圈及软木用具等。

拉丁文学名:Glyptostrobus pensilis

命名者:Staunt. Koch

科属: 杉科 Taxodiaceae

分布: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

性味归经:苦,平。

功能主治:化气止痛。

胃痛、疝气疼痛:用球果0.5~1两。

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用枝叶0.5~1两。

皮炎:用鲜叶适量煎水洗。

烫伤:用树皮煅炭研末调油敷。

化学成分:本植物含双黄酮类化合物:扁柏黄酮(hinokiflavone)。叶含蜡质。保护级别: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水松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为古老的残存种,对研究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学及第四纪冰期气候等都有较重要的科学价值。木材材质轻软,耐水湿,可为建筑等用材。根的木质部轻松,比重0.12,浮力大,可做救生圈及软木用具等。水松

杉科( Taxodiaceae)水松属落叶或半落叶乔木。该属仅此1种,是世界孑遗植物,中国特有树种。

水松属在第三纪不仅种类多而且广布于北半球,到第四纪冰期以后,欧洲、北美、东亚及中国东北等地均已灭绝,仅残留水松一种,分布于中国南部和东南部局部地区。因主产区地处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珠江三角洲及闽江下游,破坏严重,现存植株多系零散生长。

目前,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的岭下乡上楼村附近的一片高山湿地之中,系目前世界唯一成林成片的水松72株,株株枝干挺拔,胸径在60~80公分,水松是冰川世纪孑遗植物,国家一级珍贵树种,国内外有许多专家前往考察,将水松林誉为“植物活化石群”,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成片水松林。

2006年被国家邮政局选入《孑遗植物》邮票,成为国家一张名牌。

半常绿性乔木,高达25米,胸径60~120cm[1];树皮褐色或灰褐色,裂成不规则条片。内皮淡红褐色;枝稀疏,平展,上部枝斜伸。叶延下生长,鳞形、线状钻形及线形,常二者生于同一枝上;在宿存枝上的叶甚小,鳞形,长2~3mm,螺旋状排列,紧贴或先端稍分离;在脱落枝上的叶较长,长9~20(~30)mm,线状钻形或线形,开展或斜展成二列或三列,有棱或两侧扁平。雌雄同株,球花单生枝顶;雄球花有15~20枚螺旋状排列的雄蕊,雄蕊通常有5~7花药;雌球花卵球形,有15~20枚具2胚珠的珠鳞,托以较大的苞鳞。球果倒卵圆形,长2~2.5mm,直径1.3~1.5mm,直立;种鳞木质,与苞鳞近结合而生,扁平,倒卯形,背面接近上部边缘有6~9个微反曲的三角状尖齿,近中部有1反曲的尖头;种子下部有膜质长翅。

水松喜光,从幼苗开始就要求全光照。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年平均15~22℃为最适温度,能耐40℃高温和10℃以下低温。要求年降雨量1500~2000mm,雨量越充沛对其生长越有利。极耐水湿,多生于河流两岸、堤围及田埂上,在潮水线上15~30cm的立地上生长最好。长期浸淹在水中虽能正常生长和开花结实,但生长缓慢,尖削度大。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能耐盐碱土;在中性或微碱性(pH7~8)、有机质含量高的冲积土上生长最好。主根和侧根发达、结构疏松、富有通气组织。

水松喜好光而温暖潮湿的环境生长,平均15至22℃为最适生长温度。雨量越多对水松生长越有利。水松多生于河流两岸、堤围及田埂上好。水松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能耐受碱性泥土,在中性或微碱性,且高含量有机质的土壤上生长得最好。主根和侧根发达、疏松、有通气组织。 种子在天然状态下较难萌发。花期2至3月,球果9至10月成熟。

生于多水立地时树干基部膨大,常成柱槽状,并有屈膝状呼吸根露出地面;在水位低、排水良好的立地,树干基部不膨大或微膨大,并无屈膝状呼吸根。在华南地区适宜的立地生长颇快,如广东斗门县大沙农场在冲积土上营造的水松林带,10年生平均树高9.5m,胸径16cm。分布区位于中亚热带东部和北热带东部,气候温暖湿润,水量充沛。水松耐水湿,为阳性树种,除盐碱地外在各种土壤上均能生长。幼苗时期主根发达,10多年后主根停止生长,侧根发达,生于水边或沼泽地的树干基部膨大呈柱槽状,并有露出土面或水面的屈膝状呼吸根。种子在天然状态下不易萌发。幼苗或幼树期间需要较充足的阳光和肥沃、湿润的土壤。花期2~3月,球果9~10月成熟。

水松在白垩纪和新生代广布于北半球,第四纪冰期后期在欧洲、美洲、日本及其他各地均已灭绝,现仅存化石。主要分布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和福建中部及闽江下游、海拔1000m以下地区。广东东部及西部、福建西北及北部、四川东南部、广西及云南东南部也有零星分布。分布区内几无天然林。多系人工栽培。此外,武汉、杭州、上海、南京等地也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