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柳

729 查看

沙枣又名桂香柳,产于内蒙古西部沙漠里。因开花香味与江南桂花相似,生命力又非常顽强,故有“飘香沙漠的桂花”之美称。沙枣是很好的造林、绿化、薪炭,防风、固沙树种,已成为西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沙枣叶片低矮,生长速度快。晚夏,满树花朵馥芳香,还能为园林提供罕见的银白色景观,也可做观赏树及背景树。

沙枣为灌木或乔木,高3~10(15)米。[1]树皮栗褐色至红褐色,有光泽,树干常弯曲,枝条稠密,具枝刺,嫩枝、叶、花果均被银白色鳞片及星状毛;叶具柄,披针形,长4~8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楔形,全缘,上面银灰绿色,下面银白色。花小,银白色,芳香,通常1~3朵生于小枝叶腋,花萼筒状钟形,顶端通常4裂。果实长圆状椭圆形,直径为1厘米,果肉粉质,果皮早期银白色,后期鳞片脱落,呈黄褐色或红褐色。

沙枣生活力很强,有抗旱,抗风沙,耐盐碱,耐贫瘠等特点。天然沙枣只分布在降水量低于150毫米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与浅的地下水位相关,地下水位低于4米,则生长不良。沙枣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在≥10℃积温3000℃以上地区生长发育良好,积温低于2500℃时,结实较少。活动积温大于5℃时才开始萌动,10℃以上时,生长进入旺季,16℃以上时进入花期。果实则主要在平均气温20℃以上的盛夏高温期内形成。耐盐碱能力也较强,但随盐分种类不同而异,对硫酸盐土适应性较强,对氯化物则抗性较弱。在硫酸盐土全盐量1.5%以下时可以生长,而在氯化盐土上全盐量超过0.4%时则不适于生长。沙枣侧根发达,根幅很大,在疏松的土壤中,能生出很多根瘤,其中的固氮根瘤菌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侧枝萌发力强,顶芽长势弱。枝条茂密,常形成稠密株丛。枝条被沙埋后,易生长不定根,有防风固沙作用。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沙枣3月下旬树液开始流动,4月中旬开始萌芽,5月底至6月初进入花期,花期为3周左右,7月上旬见幼果,8月下旬果实成型,10月份果实成熟,果期100天左右。新疆、宁夏物候期与河西走廊相近,内蒙古中部地区物候期稍迟。沙枣经群众选育,已有不少优良品种。

化学成分

沙枣果实含油,其中脂肪酸成分有:棕榈酸(palmit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e),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非皂化部分中有:胡萝卜素(carotene),生育酚(tocophenol)。还含黄酮类成分: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异鼠李素-3-O-β-D-吡喃半乳糖甙(isorhamn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另含咖啡酸(caffeic acid)。果汁中含钾、钠、镁、钙、铁、铜、锌、锰。果皮中主合棕榈酸,还含亚油酸、油酸,另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种子及果皮中均含二十九烷(nonacosane)55%以上,种子油中主含业油酸占59.1%以上。

营养成分

沙枣食部每百克含水分12 克,蛋白质4.5 克,脂肪4.2 克,碳水化合物74.8 克,钙46 毫克,磷67 毫克,铁3.3 毫克,维生素B20.07 毫克,尼克酸1.7 毫克,维生素C7 毫克,其中果肉含糖43—59% (其中20 %为果糖)。

【分布与危害】 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是西北荒漠地区的主要乔木树种。沙枣褐斑病是沙枣幼苗、幼林的重要病害之一。已知分布于辽宁、吉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

【病原】 病原菌是沙枣壳针孢(Septoria argyraea Sacc),分生孢子器埋在叶正面的表皮下,球形,孔口不明显,直径81~120μm。产孢细胞无色,安倍瓶状,全壁芽生式产孢。分生孢子无色,线形或圆柱形,直或稍弯,两端钝圆,有时一端稍膨大,1~2(~3)个横不缢缩,15~24μm×2.4~3μm。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落叶上越冬。病菌越冬之后,病叶吸水膨胀,释放出分生孢子,侵害下部叶片。在灌溉区,每次浇水后,就出现一次侵染。

【防治措施】 苗床500m内不要种植沙枣;不要连作。二年生苗要修剪下部枝条,修剪强度为苗高的1/3~1/2。清扫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

【喷药防治】在沙枣展叶后,喷50%代森锌300~500倍液,或退菌特5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每隔15天一次,全年共喷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