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橄榄

2587 查看

橄榄(学名:Olea europaea),又称油橄榄,古称齐墩、阿列布,是一种木樨科木樨榄属常绿乔木,果实主要用于榨制橄榄油。圣经故事中曾用它的树枝作为大地复苏的标志,后来西方国家把它用作和平象征。橄榄原产于东地中海盆地的沿海地区(临近的东南欧、西亚和北非沿海地区),以及里海南岸的伊朗北部地区。它的果实,也叫做橄榄,它是地中海地区一种主要的农作物,用来生产橄榄油。橄榄树及其果实的名字也成为了他们这类植物科属的称谓(橄榄科)。橄榄科的植物种类还包括丁香、茉莉、连翘属植物和白蜡树属植物。Olive来源于拉丁语的oliva,该词又是从希腊语的elaia这个词转变而来,而elaia该词最早源于迈锡尼希腊语的e-ra-wa("elaiva")。很多语言中的"oil"(油)这个词最早就是源于这种树和它的果实的名称。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大量引种此植物。

Olea europaea L.

油橄榄又名齐墩果,为木犀科、齐墩果属常绿乔木。栽培品种有较高食用价值,含丰富优质食用植物油--油橄榄油,为著名亚热带果树和重要经济林木,盛产于地中海气候区。本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油橄榄达到8亿株,点地700余万ha,纯林占 1/3。1974年产果780万t,有56万t用于加工果实制品,724万t用于榨油,产油147万t,居各食用植物油产量的第6位。

常绿乔木或灌木,它长的矮而繁密,高度很少有超过8-15米(26-49英尺)的。鲜绿的叶子对生,呈椭圆形,长为4-10厘米(1.6-3.9英寸),宽1-3厘米(0.39-1.2英寸)。主干具有鲜明的多节和缠绕生长的特点。它的花微小,呈白色,有着10处裂口的花萼与花冠,2个雄蕊和两裂的柱头,通常在最新生长出来的枝干上开放,以总状花序的方式排列在叶子的叶腋上。橄榄树的果实是一种小的核果,有1-2.5厘米(0.39-0.98英寸)长,野外生长的比果园培植的果肉更少,体积更小。

橄榄在其色泽由绿色变为紫色这一过程中收获。罐装的黑橄榄可能含有化学成分(通常是硫酸亚铁),它可使橄榄人为的变黑。

常绿小乔木,一般高5-7米;枝近于圆柱形,无刺。单叶对生,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2~5厘米,全缘,革质,表面灰绿色,背面密被银白色鳞片,给人以银灰色的外貌。圆锥花序,腋生,较叶为短;萼短小,4齿裂;花冠短,4裂几达中部;雄蕊2枚;子房2室,每室有胚珠2颗。花小,白色,芳香。核果近形或长椭圆形,长2~2.5厘米,形如橄榄。内果皮硬,成熟时黑色有光泽;种子1颗,胚乳肉质,含有油分,胚直。

根:油橄榄种子萌发的初生根是主根,主根上分生出的根叫侧根。主根生长快,苗木5-10厘米高,主根深入土中可达15-24厘米。随着植株年龄的增加,主根生长逐渐缓慢,茎部逐渐膨大,形成根包,并迅速萌发侧根组成庞大的根团。随之取代主根。油橄榄的根系具有很强的更新能力,老根枯死后,新根很快形成。油橄榄根系穿透能力较弱,根好气,忌水湿,在板结粘重和排水不良以及地下水位在150厘米以上的土壤上种植,根系发育不好,植株生长很差。油橄榄树干基部与根系连结处,常生有“树瘤”,又称“营养包”。其成因,是树干与根系连结地方的输导管因扭结,造成树液流动减缓,致使该处细胞形成层营养积累过盛,而且又不断扩展使薄壁组织扭曲变形所致。这种“树瘤”不影响油橄榄树的正常生长,还可用于繁殖油橄榄苗木之用。

茎:油橄榄具有明显的主干、主枝和分枝。幼茎呈方柱形,小枝被银灰色鳞片,嫩枝表皮灰绿色,有许多纵裂的皮孔,当嫩枝逐渐增粗,木质化程度加强,表皮由灰绿变为灰色,皮孔便变成园点状。树干上的“树瘤”能萌生枝条,部分品种除长“树瘤”外,还出现梭沟。枝、干均具有较强的萌芽能力,为更新、修剪提供了有利条件。

叶:单叶对生,偶有互生或三叶轮生,近革质。全缘,边缘反卷,长卵园形,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因品种而异。叶长2.1-8.5(12)厘米,宽0.8-2.5(3.2)厘米,叶柄长0.3-0.5厘米,先端稍钝,有小凸尖,基部渐窄或楔尖。叶表面深绿色,背面银灰白色或银灰绿色。主脉向下凹陷,背面隆起,侧脉不明显;叶片两面都被有盾状的表皮毛,称为鳞毛,表皮层外,有较厚的角质层。

花:花为圆锥状花序,花序长2-8厘米。品种不同,花序大小和花数量有差异,一般每个花序上着生十几朵到三十几朵小花。花序主要为腋生,少数可由顶芽抽生。两性花,但常有雌蕊发育不全的不完全花(雄蕊正常,雌蕊退化),或称退化花,畸形花。不完全花的比例因品种和植株的营养状况而不同。大多数油橄榄品种有自交不亲和性,自花授粉结实率低。油橄榄的花很小,每朵花的下面具有较短的花柄和一个很小的苞片,花柄顶部膨大形成花托。萼片四个结合成为漏斗状。花冠上部为四裂片,下部成筒状。雄蕊两个,分别着生在花瓣愈合处。雌蕊由两个心皮组成,着生在花托上,子房上位绿色,花柱短,长0.4-0.6毫米,柱头分叉,子房二室,各着生两个胚珠,但一般仅有一个发育,成熟后形成一粒种子。

果:油橄榄果实为核果。每个花序结果1-2个,多达十几个。果实的形状和大小及含油率等,品种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果实由果皮、果肉、果核组成。果皮是一层膜质的薄皮,表面具有白色蜡粉。果肉是肥厚的肉质层,富含油脂。果核通常称种子,内含种仁。核壳是由石细胞构成的硬壳,表面有沟棱。因此,果实和果核的特点,是鉴定品种的重要依据之一。果实的形状有卵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圆形等。果核的形状有肾形、圆形、心脏形或卵圆形等。果实成熟时,一般呈紫黑色。果核可榨优质油,供食用或药用;果可加工食用。

油橄榄的栽培品种有500种之多,广泛种植的约140种。它们大致可分为油用、果用、油果兼用、授粉、砧木等五大类。通常情况下,二年苗龄的小树定植后三年试花试果,六年开始进入盛果期。正常管理下,橄榄树的盛果期可持续百年以上。

有些品种的橄榄树抗寒性较强,如-8~-10℃的短时低温也不致对树体构成伤害,但不能持久。一旦受冻,它的解冻速度很慢,不能很快进入生长期,形成冻害。在接近零度的温度下至少持续几十个小时,有利于它的花芽分化,从而为丰收打下基础。油橄榄对其生长的土壤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PH值在6.5-8.0之间,土壤疏松透气,无论是在硅质土里还是在钙质土里都能生长。但研究表明:最好的橄榄油来自钙质丰富、土壤肥沃的橄榄树的果实中。花期和座果期的大风和暴雨,会对橄榄树造成损害,直接影响当年的产量。油橄榄的病虫害不难防治。只要坚持预防为主,及早治理,就不会造成大的危害。

一般情况下,橄榄树的种植密度是每公顷300株左右。种植时的定千高度以0.3~0.8米为宜。橄榄树无落叶期,叶子正面绿色,背面呈银绿色。叶片的平均寿命应在二年以上。十月至次年一月是油橄榄的采收期。入秋,橄榄果的颜色从青绿色逐渐变成黄绿色、紫红色,最后变成黑色。成熟时果肉饱满,油脂丰富。

根据全国最适合种植地区甘肃陇南和四川广元地区的自然条件,油橄榄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引种栽培现状与生产潜力,油橄榄引种栽培区域可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边缘区、和不宜种植区4类。

我国大规模引种栽培油橄榄,是从本世纪开始的。1950年前,有极少油橄榄传人,在福建、台湾、云南的蒙自和甘肃,四川、重庆栽植。1956-1962年被列入国家引种计划,先后由苏联、阿尔巴尼亚引进12个品种苗木1800株和部分种子。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引种油橄榄10000株,进行大规模栽培试验。自1973年起,在初步引种成功的区域,逐步发展生产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