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桕

786 查看

乌桕(学名:Sapium sebiferum)是大戟科乌桕属落叶乔木,应用于园林中,集观形、观色叶、观果于一体,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种子黑色含油,圆球形,外被白色蜡质假种皮,可制油漆,假种皮为制蜡烛和肥皂的原料,经济价值极高。乌桕是一种色叶树种,春秋季叶色红艳夺目,不下丹枫。为中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历史。

wū jiù

乌桕(学名:Sapium sebiferum)是大戟科乌桕属落叶乔木,应用于园林中,集观形、观色叶、观果于一体,具

乌桕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种子黑色含油,圆球形,外被白色蜡质假种皮,可制油漆,假种皮为制蜡烛和肥皂的原料,经济价值极高。乌桕是一种色叶树种,春秋季叶色红艳夺目,不下丹枫。为中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历史。

乔木,高可达15米许,各部均无毛而具乳状汁液;树皮暗灰色,有纵裂纹;枝广展,具皮孔。叶互

生,纸质,叶片菱形、菱状卵形或稀有菱状倒卵形,长3-8厘米,宽3-9厘米,顶端骤然紧缩具长短不等的尖头,基部阔楔形或钝,全缘;中脉两面微凸起,侧脉6-10对,纤细,斜上升,离缘2-5毫米弯拱网结,乌桕网状脉明显;叶柄纤细,长2.5-6厘米,顶端具2腺体;托叶顶端钝,长约1毫米。花单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顶生、长6-12厘米的总状花序,雌花通常生于花序轴最下部或罕有在雌花下部亦有少数雄花着生,雄花生于花序轴上部或有时整个花序全为雄花。雄花:花梗纤细,长1-3毫米,向上渐粗;苞片阔卵形,长和宽近相等约2毫米,顶端略尖,基部两侧各具一近肾形的腺体,每一苞片内具10-15朵花;小苞片3,不等大,边缘撕裂状;花萼杯状,3浅裂,裂片钝,具不规则的细齿;雄蕊2枚,罕有3枚,伸出于花萼之外,花丝分离,与球状花药近等长。雌花;花梗粗壮,长3-3.5毫米;苞片深3裂,裂片渐尖,基部两侧的腺体与雄花的相同,每一苞片内仅1朵雌花,间有1雌花和数雄花同聚生于苞腋内;花萼3深裂,裂片卵形至卵头披针形,顶端短尖至渐尖;子房卵球形,平滑,3室,花柱3,基部合生,柱头外卷。蒴果梨状球形,成熟时黑色,直径1-1.5厘米。具3种子,分果爿脱落后而中轴宿存;种子扁球形,黑色,长约8毫米,宽6-7毫米,外被白色、蜡质的假种皮。花期4-8月。

喜光,喜温暖气候及深厚肥沃而水分丰富的土壤,耐寒性不强,年平均温度15℃以上,年降雨量750mm以上地区都可生长。对土壤适应性较强,沿河两岸冲积土、平原水稻土,低山丘陵粘质红壤、山地红黄壤都能生长。以深厚湿润肥沃的冲积土生长最好。土壤水分条件好生长旺盛。能耐短期积水,亦耐旱,含盐量在0.3%以正气。寿命较长。一般4~5年生树开始结果,10年后进入盛果期,60~70年后逐渐衰老,在良好的立地条件下可生长到百年以上。乌桕能抗火烧,并对二氧化硫及氯化氢抗性强。

乌桕在四川自然分布,北止于龙门山南坡,西北止于邛崃山东南段,西南止于锦屏山、白灵山东坡。地理位置为北纬32o30′以南,东经101°40′以东,为全国乌桕分布的西北沿。

垂直分布范围,在东部盆地为海拔80-900m,在川西南山地为海拔1000-1800m。四川的集中分布区是在长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其中以长江河谷巫山-万县段,乌江流域涪陵-酉阳段,金沙江河谷宜宾-雷波段,岷江流域的宜宾-仁寿段最为集中。这些地段中的巫山、酉阳、彭水、黔江、屏山、犍为、古蔺、荣县、仁寿、井研等10县,桕籽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57.2%,是全省乌桕的主要栽培地区。主要分布于中国黄河以南各省区,北达陕西、甘肃。日本、越南、印度也有;此外,欧洲、美洲和非洲亦有栽培。其中以中国浙江为最多。

湖北省大悟县乌桕种植历史悠久,乌桕已成为大悟的乡土树种。据调查统计,全县有300多万株,(折合面积7.5万亩),其中受益180万株,正常年景产量5000吨左右,居全国之首。田埂、地边、渠旁路旁,山山岗岗到处可见,遍布全县。主要分布在该县悟宣线(高店乡、丰店镇、宣化镇)、芳新线(芳畈镇、新城镇)、吕乔线(新城镇、彭店乡、吕王镇)。一九八七年三月十八日,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命名乌桕树为大悟县县树》的决定,号召全县人民广种县树,爱护县树。乌桕树已成为该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树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