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

650 查看

泡桐属(学名:Paulownia)是泡桐科中仅有的一个属,有6-17种相类似的乔木,都是速生树种,具体种的区别分类学家意见并不一致。有的分类学家将“泡桐科”合并到玄参科中。泡桐属的树种都是原产于中国的,很早就被引种到越南、日本、和亚洲各地。目前已经分布到全世界。树叶大,有15-40厘米;春季开花,花型类似毛地黄,因此英语有时称其为“毛地黄树”(foxglove tree),结蒴果,内有成千细小的种子。

树皮灰色、灰褐色或灰黑色,幼时平滑,老时纵裂。假二杈分枝。单叶,对生,叶大,卵形,全缘或有浅裂,具长柄,柄上有绒毛。花大,淡紫色或白色,顶生圆锥花序,由多数聚伞花序复合而成。花萼钟状或盘状,肥厚,5深裂,裂片不等大。花冠钟形或漏斗形,上唇2裂、反卷,下唇3裂,直伸或微卷;雄蕊4枚,2长2短,着生于花冠简基部;雌蕊1枚,花柱细长。蒴果卵形或椭圆形,熟后背缝开裂。种子多数为长圆形,小而轻,两侧具有条纹的翅。在某些地区,泡桐花又被称为喇叭花。

兰考泡桐

兰考泡桐(P. elongata)。树干通直,树冠宽阔、圆卵形或扁球形。树皮灰褐色。小枝节间长。叶卵形或宽卵形,先端钝或尖,全缘或分裂,上面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下面被灰黄色或灰色星状毛。花序狭圆锥形,花蕾洋梨状倒卵形,花大,长8~10厘米,花萼钟状倒圆锥形,浅裂约三分之一,花冠钟状漏斗形,浅紫色。蒴果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5厘米,直径2~3厘米,外有细毛而无粘腺,不粘手。种子小,椭圆形,连翅长5~6毫米。集中分布在河南省东部平原地区和山东省西南部。安徽北部,河北、山西、陕西、四川、湖北等省均有引种栽培。垂直分布海拔可达1400米。

楸叶泡桐

楸叶泡桐(P.catalpifolia)。树干通直,树冠圆锥状。叶似楸树叶,长卵形,叶片下垂,先端长尖,全缘,上面深绿色。花冠细长,管状漏斗形,淡紫色,长7.5~8厘米。蒴果较小,椭圆形,长4.5~5.5厘米。以山东胶东一带及河南省伏牛山以北和太行山的浅山丘陵地区为主要产区,平原地区较少。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也有分布。

毛泡桐

毛泡桐(P.tomentosa,图1 毛泡桐)。树干多低矮弯曲,树冠伞形。小枝、叶、花、果多长毛。叶卵形或广卵形。花序为广圆锥形,花蕾近球形,萼深裂,被毛不脱落,花冠钟状,鲜紫色或蓝紫色。蒴果卵圆形,外被乳头状腺,粘手。分布于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各省,以陕西及河南西部为主要产区。

毛泡桐籽桐(河南),P.tomentosa(Thunb.) Steud。树冠伞形。叶广卵圆状心形,背面具长柄的树枝状毛,或粘质腺毛,上面具直立的单毛。花序枝广圆锥形,侧枝较细长,聚伞花序有总梗与花柄近等长。萼深裂过半,不脱毛。在紫色花冠内有紫线条或无,长5—6厘米。果卵圆形,果壳薄、壳质。一般结实很多。本种是北方分布最广的种,在长江中下游以北至辽南、北京、太原、天水一线广大地区均有栽培;长江以南地区多有引种,分布范围较广。鄂西北的汉水流域,陕南及豫西山地有野生,湖北神农架山区分布到海拔1800米处,四川的岷江流域也有记载。 毛泡桐在鄂西北山地还有一个类型,其特点是萼外密被黄色绒毛,花冠宽大,基部突然膨大,似川泡桐花,干形较通直。分布于海拔800—2000米的山地。

白花泡桐

白花泡桐(P.fortunei,图2白花泡桐)。树高可达27米,胸径达2米。幼枝、嫩叶被枝状毛和腺毛。叶心状长卵形,先端渐尖,全缘,圆锥状聚伞花序,花冠白色或淡紫色,腹部皱褶不明显,花萼浅裂。蒴果椭圆形,长6~10厘米,果皮木质较厚。长江流域以南各省(自治区)为主要产区。北自河南南部大别山区,南至广东、广西,东起台湾,西至云南、四川,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广西可达海拔1150~1520米,湖北西部及四川东部达600~1300米,四川峨嵋山可达2000米。

川泡桐

川泡桐(P.fargesii)。全体密被棕黄色星状绒毛,枝条及叶表面无毛。叶心形,广卵形,不粘。聚伞花序无总梗或很短。花冠白色或紫色,钟状,在基部弯曲处以上骤然膨大,花萼钟状,裂片卵形深裂,不反卷。蒴果卵形,长 4厘米,果皮革质。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西部和湖南西南部。垂直分布可达海拔1200~3000米。

台湾泡桐

台湾泡桐糯米泡桐(广西)、铁泡桐(四川),P.kawakamii Ito。树冠伞形。叶卵圆状或广卵状心形,成熟叶背面毛为直带关节的单毛,只有单个分叉的毛、星状毛和腺头毛混生,叶粘手。花序枝为广圆锥状,分枝稀疏、粗壮。聚伞花序无总梗。花萼深裂过半,不脱毛。花冠长3—5厘米,为本属最小者,蒴果卵球形,果小长2—2.5厘米,宽2厘米。果壳薄壳质,不足1毫米,结实多。种子长圆形,种翅褐色,包括种翅长2.5—3.5毫米,宽2.5毫米,也为本属最小的。本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东南各省,包括: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省区,鄂西南、川东南也有分布。大多生长在海拔200—1000米的山地,多野生。本种从果的大小来看。显然存在大果和小果两个类型。

泡桐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北宋陈翥所著《桐谱》一书,比较全面地记载了古代劳动人民在泡桐栽培和桐木利用方面的丰富经验,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1949年以后泡桐造林获得很大发展。

泡桐育苗方法有插根、播种、留根等,以插根育苗最普遍。苗□地应选用排灌方便、土壤通气良好、地下水位在1.5~2.0米以下的砂壤土和壤土,重茬地不宜。苗木长度以15~20厘米,粗度以1.5~4.0厘米为好。株行距1.0×1.0米或1.0×1.2米。在苗木生长发育过程中加强水肥管理和防治病虫害。

一般随整地随造林,采用穴状整地,深1米,长、宽各 1米。根据造林的目的和经营管理水平确定合理的造林方式和造林密度。在路旁、渠旁、河旁,可成行栽植,株距可为3~5米;在条件较好的地区,株间还可栽紫穗槐等。在宅旁、村旁可带状或块状栽植,初植造林密度4×4米。实行粮食作物-泡桐间作时以桐为主的间作型,初植造林密度5×5米,每亩26株;以粮为主的间作型,造林密度5×40米,每亩3株;桐粮并重的间作型,造林密度5×10米,每亩13株。造林一般在秋季落叶后到第2年春季发芽前进行。有的地区进行秋季带叶栽植,也可取得较好效果。

适应范围

泡桐原产我国,分布很广,大致分布于北纬20~40°、东经98~125°之间,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生长良好。耐干旱能力较强,在年降水量400~500毫米的地方仍能正常生长,但不宜在强风袭击的风口和山脊处栽植。泡桐为喜光树种,不耐荫蔽,多栽于四旁,在土壤肥沃、深厚、湿润但不积水的阳坡山场或平原、岗地、丘陵、山区栽植,均能生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