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为桑科榕属植物,树干笔直,树皮为灰色。树冠为波状圆形,具有悬垂气根。中国分布于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岛。菩提树可用于寺院、街道、公园作行道树。菩提树也是台湾花莲的县树。 菩提树(学名:Ficus religiosa),是一种桑科榕属(又称无花果属)植物。原产于印度、中国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岛。 菩提树有许多别名:佛树、道树、道场树、神圣之树、沙罗双树、...
生态特征
菩提树属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高25-35m,树冠巨大,直径可达30m。树皮黄白色或灰色,平滑或微具纵棱,冠幅广展;树干凹凸不平。树枝有气生根,下垂如须,侧枝多数向四周扩展,树冠圆形或倒卵形,枝叶扶疏,浓荫覆地。单叶互生,心形或三角状阔卵形,具叶柄,全缘波状,革质,卵圆形或三角状心形,表面光滑,先端长尾状锐尖,延长成尾状,基部宽楔形至浅心形,侧脉8~10对。全缘或波状;深绿色,有光泽,不沾灰尘,被看作圣树的象征!叶形美观,常用作诗画题材。花生于叶腋,不见真面目,称隐头花序成对腋生。无总梗,扁球形。雌雄同株;雄花很少,生内壁近口部,无柄,花被片3,雄蕊1枚;雌花有梗或无梗,花被片3-4,花柱近顶生。瘿花多数,花被片4-5;子房有柄,花柱线形。隐花果,扁平圆形,冬季成熟,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5-6月。果实:隐花果腋出双生,扁球形,表面散生多数紫色斑点,基部具有革质之苞片3 片。叶互生,滴水的叶尖乃该品种特征,是适应热带雨林而成,此树的根压大得惊人,在早上可以见到树叶分泌出水由叶尖滴下。
菩提树是一种在干燥季节落叶的半常青热带大型乔木,树高可达30米,树干直径可达3米。树干笔直,树皮为灰色。树冠为波状圆形。具有悬垂气根,在伤口处会分泌出乳汁。
叶子为浓绿色,网状叶脉,表面平滑有光泽 ,心形,有一个明显延伸的顶端尾尖,是热带植物排水的特征,叶长10-17厘米,叶宽8-12厘米,尾尖长2-5厘米;叶柄纤细,长6-10厘米。托叶掉落后会在枝条上留下环状的托叶环。
夏季时树干上成对出现无梗的扁球形隐花果。隐头花序,雄花、雌花和不育花(瘿花)均生长在同一榕果的内壁。果实为直径1-1.5厘米的小无花果,成熟时颜色由绿色变为紫色。
野生菩提树在幼时多为附生生长,但一般不会发生绞杀现象。菩提树绞杀其他植物仅有个别报道。
桑科常绿乔木,大乔木。喜光,不耐阴温,喜高温,抗污染能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砂壤土为好。
代替和误认
学名“Ficus religosa”的菩提树在南岭以北因气候的因素即不能露地生长。因此长江流域的寺庙多用无患子树代替菩提树,而黄河流域的寺庙则多用银杏树代替。在中国西北高寒地区,则用丁香代替。例如青海塔尔寺就是用暴马丁香代替菩提树,当地称之为“西海菩提”。
这些寺院之所以纷纷的使用代替树种而名之为“菩提树”者,就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而对“菩提树”产生“圣树”之心,并借此表达对于“释迦牟尼佛”至高无上之崇敬与思慕之情。
德国柏林的菩提树下大街,德语为Unter den Linden;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菩提树》,德语为Der Lindenbaum。实际上德语的Linde,Lindenbaum是椴树而非菩提树,这可能是早期留学生的误译,延续至今。
菩提茶(德der Lindentee,英linden tea)实际上也是用椴树叶或花泡制,同样因Linde一词的误译而有此错误的中文名称。
菩提树原产印度,因此通称印度菩提树,别名觉悟树、智慧树。相传梁武帝天监元年(502 年),印度僧人智药三藏从西竺引种菩提树于广州光孝寺坛前。从此我国广东、云南均有菩提树生长。 是印度国树。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各地的丛林寺庙中,普遍栽植菩提树,它在《梵书》中称为“觉树”,被虔诚的佛教徒视为圣树,万分敬仰。
国外分布于印度、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中国大陆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沿海岛屿)、广西、云南等地,多属栽培,但喜马拉雅山区,从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至不丹均有野生。
菩提榕用种子繁殖,也可用插条繁殖。
种子繁殖应选10 a以上健壮母株,于11月果实呈红黑色时采种,采回的果实反复搓擦,除去肉渣皮屑取出种子,稍加晾干即可播种。一般采用沙床撒播,播种前用小木板稍微压实床面,将床面整平,把种子均匀撒于床面上,播种时应避免种子重叠成一小团团,尽量使每粒种子均撒在床面上。播完后用细筛筛一层薄土覆盖在种子上,以刚盖上种子为宜,播完后用稻草或用遮阳网搭荫棚遮荫,减少苗床的水分蒸发、保持床面的湿润。同时在沙床四周撒上灭蚁清等,以防种子发芽时被蚂蚁、蝼蛄等危害。因菩提树种子无休眠习性,播种后10 d左右即可发芽出土,当种子陆续发芽达一半左右时,揭开全部稻草,适当遮荫,每天早晚淋足水。当幼苗长至2~4 cm时,移人10 cm×12 cm事先装好土(含腐殖质较高的表土)的营养袋中培育,幼苗移人营养袋后要用太阳网搭棚遮荫,早晚淋足水。待幼苗恢复生长后,每隔7 d用尿素+挪威复合肥0.1%水溶液灌根,灌根后淋入少量的水(有条件的苗圃可采用喷头洒水),有利幼苗对水肥的吸收。当幼苗长至15 cm左右时水肥浓度可提高到0.2%~0.3%。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病害的发生,当幼苗长至30~50 cm时即可出圃。
菩提榕枝条也容易扦插成活,在春季或秋季选择8~15年生健壮的母株,在母株上选取具有饱满腋芽的枝条,截取半木质化部分长约15 cm的插穗(直径为0.5~0.8 cm左右)进行扦插繁殖,插穗株行距5 cm×10 cm,扦插深度约为3 cm,扦插完后搭上小弓棚,用白色塑料农膜盖上,前后两端保持通风透气,每天多次淋水保证小棚内较高的相对湿度(有条件可采用定时弥雾喷水)。扦插后用广普性杀菌剂(白菌清、多菌灵等)0.125%~0.2%浓度溶液每隔7 d喷洒插穗,防止插穗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腐烂。10 d左右即可长根。菩提树也可用大枝条扦插,在树上截取直径10~15 cm的健壮枝条,长1.5~2.5 m,剪去全部的侧枝和叶片,埋人土中20~30cm,用稻草包扎整个露出地面的枝干,遮荫保湿,一般在20 d后即可生根。出圃移植时应带土团,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人工栽培
引种历史
菩提树与我国四川盆地的黄桷树属于同一树种,在佛教里,黄桷树也被称为菩提树,而像印度那样的常绿的菩提树,我国是没有的。据考证,菩提树最初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被引进的。据史籍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药三藏大师从西竺国(印度)带回菩提树,并亲手种植于广州王园寺(后来该寺改名为光孝寺)。从那以后,我国才开始有了菩提树,并在南方各省区寺庙中广为传播。今天,广州海幢寺仍然还有3株300多年树龄的古菩提树。
扦插季节
春季为扦插适期,选取粗壮枝条扦插,扦插前插穗基部先浸水10分钟或利用发根剂处理,促进发根,整枝修剪可于冬季进行,维持树形美观。
栽植养护
菩提树的养护方法于一般花木的养护方法基本相同,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土壤肥沃,透气良好,阳光充足。浇水要求见干见湿,一次性浇透。夏季两、三天干透再浇水;冬季可一周浇一次,盆栽两年换盆一次。土质可用原田土与腐叶土,松针土都 可以。喜温暖多湿、阳光充足和通风良好的环境,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沙壤土为好,冬季温度低于5℃时,无冻害现象,较耐寒。
常用扦插繁殖。扦插以4-6月为宜,选取顶端嫩枝,长20厘米,留2-3片叶,下部叶片剪除,剪口要平,剪口常分泌白色乳汁,用温水洗去,稍晾干后扦插,插后30天能生根。
【栽培】:盆栽幼苗放半阴处,株高30厘米时,可放室外栽培。幼苗每年春季换盆,补充新鲜肥沃土壤,改换大盆。成年植株每2-3年换盆1次。生长期每2周施肥1次。盛夏除正常浇水外,需多喷水,秋、冬季逐渐减少浇水。冬季室内栽培要求阳光充足和通风。
【应用】:菩提树树姿美观,叶片绮丽,是一种生长慢、寿命长的常绿风景树。幼苗期盆栽很有观赏价值,常用来点缀会客厅、书房。
病虫害:常发生黑霉病和叶斑病,发病初期,每半月用200倍波尔多液喷施1次。常有介壳虫侵害叶片,可用氧化乐果1000倍液喷杀。主要虫害是蚧壳虫中糠蚧和吹棉蚧。这两种蚧壳虫都是属刺吸式害虫,其体外有一层蜡膜,故一般的杀虫剂效果均不佳。用吡虫啉或吡虫啉的改良剂,如万里红,顶红等,其效果较好。发现虫害,可用万里红稀释3000倍喷雾灭杀。
使用价值
菩提树树干富有乳浆,可提取硬性橡胶;花可入药,有发汗解热之功。它适于寺院、街道、公园作行道树。提树不仅身世丰富,且实际用途十分广泛。它树干粗壮雄伟,树冠亭亭如盖,既可做行道树,又可供观赏;叶片心型,前端细长似尾,在植物学上被称作“滴水叶尖”,非常漂亮,如将其长期浸于寒泉,洗去叶肉,则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轻纱的网状叶脉,名曰“菩提纱”,制成书签,可防虫蛀;枝杆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后可制硬性树胶;用树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药有发汗解热、镇痛之效;枝干上会长出气生根,形成“独树成林”景观;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的某些地方,人们将其气生根砍下来,作为大象的饲料。
观赏价值
适作寺院,道路栽植。叶型美,叶脉细致,寺院僧人常采其叶经浸泡冲洗处理,剩下叶脉如真丝织成的轻纱,用以绘制佛像、做竹笠、灯帷,书签。
菩提树可用于寺院、街道、公园作行道树。
菩提树花
【拼音名】Pú Tí Shù Huā
【英文名】Flower of Miquel Linden
【别名】椴树花
【来源】
药材基源:为椴树科植物南京椴的花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ilia miqueliana Maxim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集花阴干。
【来源】为椴树科植物南京椴的花序。
【植物形态】南京椴,又名:密克椴树、白椴。落叶乔木,高达15米。芽及幼枝密被灰白色星状毛。叶互生,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长6~8厘米,长度大于宽度,先端短尖或渐尖,基脚斜心形,边缘有粗锯齿,具小尖端,上面深绿色,近于平滑无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星状毛,脉腋无簇毛;叶柄长2~4厘米,有密毡毛。聚伞花序,花10~12朵;苞片生于叶腋,细长匙形,背面密生星状毡毛,从苞的中央,抽出花梗:萼片5,被有星状毡毛;花瓣5,先端尖,黄褐色,较雄蕊为长;雄蕊多数,多至60~75,退化雄蕊花瓣状;子房被有星状毡毛。小坚果球形,基部有五棱,表面具小突起,被有星状毡毛。花期6~7月。果期9月。生于山坡、山沟等阴湿处。分布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地。
【采集】 7月采收。
【化学成分】含大量粘液和挥发油,油中主要含金合欢醇,又含一种有发汗作用的甙。
【功用主治】
①《药用植物学》:"可作镇静药、发汗药、镇痉剂。"
②《中国药植图鉴》:"浸剂可发汗,镇痉,解热。"
【用法与用量】内服:研末或温开水浸,0.5~1钱。
护花网的医学内容只供参考,并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的医护人员。
药用信息
【中文名称】 菩提树,思维树,印度菩提树,阿思多罗,印度波树
【汉语拼音】 Putishu
【英文名称】 Botree Fig, Peepul Tree, Bodhi, Bo-tree, Pipal Tree of the Hindoos
【拉丁学名】 Ficus religiosa L.
【科属归类】 桑科 Moraceae, 榕屬 Ficus
【植物形态】 长绿高大乔木,高10-30米。全株无毛;分枝扩展;幼时常附生于其他树上。单叶互生;叶柄纤细,长6-13厘米;叶片革质,三角状卵形,长8-18厘米,宽5.5-13厘米,先端急尖并延长成长尾状,基部截形或微心形,全缘或微波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干时有极微小的小瘤体;基生脉3-5条,侧脉6-8对,网脉小而明显。隐头花序,单生或成对腋生,近球形,成熟时直径约1厘米,基部具苞片3-4枚,无总花梗;雄花、雌花和瘿花生于同一花托内;雄花生于花托内壁近口部,少数,无梗,花被片3枚,雄花花被片5,花柱侧生;瘿花似雄花,但较多数,很多花被缺,子房具柄,粗稍长。花、果期全年。
【生境分布】 现我国南部各地引种栽培,多植于寺院,庭园或温室栽培。原产印度。
【药用部位】 以树皮入药。中药名: 印度菩提树。
【采收加工】 常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主要成份】 含树脂和痕量的生物碱、皂苷等成分。
【药理作用】 松弛子宫,解痉。
【性味功能】 止痛,固齿。
【主治用法】 牙痛,牙齿浮动。
医药用途
菩提树不仅身世丰富,且实际用途十分广泛。它树干粗壮雄伟,树冠亭亭如盖,既可做行道树,又可供观赏;叶片心型,前端细长似尾,在植物学上被称作“滴水叶尖”,非常漂亮,如将其长期浸于寒泉,洗去叶肉,则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轻纱的网状叶脉,名曰“菩提纱”,制成书签,可防虫蛀;枝杆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后可制硬性树胶;用树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药有发汗解热、镇痛之效;枝干上会长出气生根,形成“独树成林”景观;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的某些地方,人们将其气生根砍下来,作为大象的饲料。
菩提树以根、叶入药。夏秋采,晒干,或随用随采。
【性味归经】
根:微辛,凉。
叶:涩,平。
【功效主治】
根: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用于风湿骨痛,感冒,扁桃体炎,眼结膜炎。
叶:消肿止痛。外用治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5~8钱;叶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菩提子
菩提子可以作为药材入药,常用苗药、傣药和中药。
菩提子是最早用作佛珠的材料。
宗教内涵
菩提树释义
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认为菩提树是神圣的。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为菩提树(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一棵位于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的圣菩提树种植于公元前288年,据说源自释迦牟尼在下面觉悟的那棵菩提树,是目前有确定年龄的最古老的人工种植的被子植物。菩提树是印度的国树,台湾花莲的县树。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据《大唐西域记》佛陀成道后,在菩提树下踱步七日,异花随迹,放异光明。为报树恩,目不暂舍,故此瞻望。这时有五百青雀飞来,绕菩萨三匝而去,十分殊胜,人天欢喜。为此,信众们常常带着鲜花等物品来供养佛陀。佛陀常常外出说法,信众有时遇不上世尊,他们很扫兴。后来阿难陀把这件事告诉佛陀,佛陀对阿难说:“世间有三种器物应受礼拜——佛骨舍利,佛像和菩提树。礼拜菩提树吧,这和礼拜如来功德一样大,因为它帮助我圆正佛果。”留学佛子释本性说:“佛门中,菩提树是圣树。因为,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见菩提树如见佛。因此,礼拜菩提树蔚然成风,流传至今”。
菩提明镜台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因为其师兄的: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悟禅不彻底,于是他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
菩提本无树
神秀 (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唐高祖武德年间在洛阳受戒。五十岁时嗣禅宗五祖弘忍,历六年,升为上座僧。弘忍卒后,移住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开禅宗北宗一派。卒谥大通禅师。
唐朝初年,他与师兄慧能对话,写下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意思说:身是觉悟的根本(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以前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成佛,后世便将此树称为菩提树),心像明镜一样,能照万物。物象来时,镜不增加,物象去时,镜不减少。这里的“身”和“心”,实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为了符合诗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慧能(后来称禅宗六祖)对写了这么一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流传甚广,所以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是人们误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慧能所写的“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大概是从佛家理论“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来的吧!
成道的故事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在菩提树下禅定四十九日,,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于本然之中观察诸法缘起性空而悟得三明与四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佛门弟子把菩提树奉为圣树。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又在菩提树下涅磐升天。莫高窟壁画中的菩提树随处可见,不计其数。最为高大的是第17窟(藏经洞)北壁两棵,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树身苍劲多节,藤蔓缠绕,形似当地常见的胡杨树。佛门为什么崇拜菩提树呢?
很久以前,恒河岸边有一棵高约百丈、技村粗壮、叶片嫩绿、冬夏长青的毕波罗树。此树夏能遮日,冬能挡风,阴能避雨。东来西往的行人常在树下歇息。释迦牟尼出家后,在毕波罗树下的菩提金刚莲花宝座上苦修苦炼,终于得道成怫。此树便更名“菩提树”。这棵大树虽然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但有灵气如人的情意。每年到如来佛涅磐的这天,树上的叶子就全部落了,枝条上还浙淅沥沥地掉着水珠,如泪水一般。各国的君子、各地的比丘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祭祀,成千上万的人在树下奏乐,跳舞,献花上供,焚香叩首,诵经念卷,日夜不停。好多人用香水清洗树身,用乳汁浇灌树根。到了第二天,树叶又长出来了,更加鲜嫩碧绿。
阿育王刚继位时,横行霸道,广施暴政,不信佛法。下令全国毁掉佛祖的各种遗迹。最受佛门崇拜的菩提树首当其冲。阿育王心想:要灭佛门,必须砍倒有灵瑞气的菩提树。于是,他亲自带领王公大臣,兵马将士,浩浩荡荡地前来砍伐。土兵们手持利斧,轮流上阵,足足砍了半天,才将树砍倒。晚上,他们燃起大火,跳舞唱歌,饮酒庆贺。谁知第二天清早,光秃秃的树墩上又长出了两棵大树。清风一吹,树叶啪啪发响。阿育王恼羞成怒,认为菩提树在嘲笑他。即令士兵将树再次砍倒,连根挖出。又把根。杆、枝、叶剁得粉碎,堆在一起,点火焚烧。倾刻之间,烟雾滚滚,火光冲天。火乘风势,碑僻啪啪,越烧越旺。佛门弟子哪敢近前,只在远处观望,个个心如刀绞,泪如雨下。过了一时三刻,火势渐弱,突然火堆中长出两颗菩提树,树杆像玉石一样洁白,叶子像翡翠一样碧绿,散发出醉人的香气。香气扑鼻而来,沁人肺腑。阿育王和将士都觉得心旷神恰,精力充沛。
大火渐渐熄灭了,菩提树节节长高了。阿育王亲眼看到了树的神奇,恍然大悟——佛的神力是奇异的,佛迹是万难摧毁的。他心中非常内疚,悔恨不该听信外道和王妃的谗言来砍菩提树。决心痛改前非,今后一心供奉佛祖。他命人抬来一百桶香甜的牛奶饶在树根上,使那两棵菩提树长得更加高大挺拔,郁郁葱葱。人们只要在树下转上一圈,就会病痛消除,轻松愉快。阿育王弃恶从善,在树下摆上香案,亲自焚香供奉神树。还请了好多沙门高僧在树下击鼓敲磬,作法会道场,讲说佛经。他听得人了迷,一连半月没有回王宫。
再说王妃从小信奉外道。这次阿育王毁灭佛门遗迹,就是她再三煽动的。可是,大王出官半月有余,左等右盼不见回来,心中十分着急。她怕大王信了佛法,自己就会失宠。忙差人去请阿育王回宫。差人飞马返回,禀告王妃:大王砍树,神树死而复活,大王便皈依佛门,在树下供奉佛法,三个月不回王宫。王妃听言,气得昏了过去。仆人唤醒后,心想,大王三月不回,都是这棵菩提树作祟。不除掉妖树,难解我心头之根!带了十名壮汉,于夜深人静时,偷偷地又砍倒了菩提树。
这天清早,阿有王来到树下供奉,见树又被人砍倒,不禁怒火中烧,正欲下令追查凶手,但转念一想;自己不也砍过这棵树吗?我虽信了佛,但还有人不信佛。他们还没有觉悟,才做出了这样的蠢事。这不能责怪他们,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佛的神力。只有让菩提树再次复活,才能启发他们悔悟。于是,阿有王和众比丘怀着虔诚的心意,跪在树前祈祷,请树神再次显灵。又令人抬来一百桶乳汁浇灌在树根上。不久,树墩上抽出了新芽。到了太阳落山时,又长成了两棵参天大树。
阿育王对普提树越发崇敬了。他怕有人再来偷砍圣树,让工匠建造了一道高约丈五的石墙,把菩提树保护起来。从此,菩提树虽经受了无数次狂风暴雨、严寒酷暑,依然枝叶婆娑,树影斑驳,受佛门敬拜。大唐高僧玄类在印度取经时,还亲自拜谒了这两棵菩提树。
菩提树引进
菩提树与我国四川盆地的黄桷树属于同一树种,在佛教里,黄桷树也被称为菩提树,而像印度那样的常绿的菩提树,我国是没有的。据考证,菩提树最初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被引进的。据史籍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药三藏大师从西竺国(印度)带回菩提树,并亲手种植于广州王园寺(后来该寺改名为光孝寺)。从那以后,我国才开始有了菩提树,并在南方各省区寺庙中广为传播。今天,广州海幛寺仍然还有3株300多年树龄的古菩提树。
风雨话菩提
岁月如水,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中国风水协会主席陈帅佛2003年带团到此考察过,我国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览馆内至今陈列着四片菩提树叶,据说就
是从这棵树上采摘下来的,所以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倍加珍惜。1954年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带来一株从这棵树上取下的枝条培育成的小树苗,赠送给我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以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周总理将这棵代表友谊的菩提树苗转交给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养护,植物园的领导和职工都十分重视,精心养护,使之生长茁状,枝叶茂盛。每当国内外高僧前来时,植物园的这棵菩提树就会被请出来,接受高僧们的顶礼朝拜。“文革” 动乱期间,植物园被冠以“封资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制撤销,人员流散,这棵菩提树也被迫离开植物园,流离失所。值得庆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来,并用心管理,使之大难不死。十年浩劫之后,植物园的领导和职工四处寻找这棵菩提树,先后访问了几十个园林单位,几经周折,才最终把它找回来。目前,经过植物园职工的精心养护,这棵菩提树长势良好,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似乎象征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永放光芒,中印两国人民友谊永存。
傣族菩提树
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对菩提树十分敬重、虔诚,几乎每个村寨和寺庙的附近都栽种了许多菩提树。如果谁家人口不安宁,猪瘟鸡死,五谷欠收,也要在村寨和寺庙附近栽种一些菩提树,乞求佛祖的保佑。每到佛节,信男信女们就在大菩提树干上拴线,献贡品,顶礼膜拜。傣家人什么树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树却是千万千万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树的枯枝落叶也不能当柴烧,砍伐菩提树就是对佛的不敬,就是罪过。解放以前,傣族封建领主制定的法律里就有这么一条:“砍伐菩提树,子女罚作寺奴”。在傣家人的文学艺术里,菩提树则是神圣、吉祥和高尚的象征。在举行婚礼时,歌手总会唱道:“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在情歌里,少女们则会对心爱的男友唱道:“你是高大的菩提树”或“你象枝叶繁茂的菩提树”等。此外,在傣家人的谚语里,还有“不要抛弃父母,不要砍菩提树”这样的词句。
在西双版纳,菩提树随处可见,但其中有两株却特别值得一提。一株在景洪市勐龙镇曼达赫村,胸径近2米。人们通常所见的菩提树都是青枝绿叶,而这株菩提树则在生长青枝绿叶的同时,还会长出一种白色枝条,白如霜雪,毫无青绿之色,且每年都长,每次仅长出一至二枝,决不超额。据当地民间传说,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出游传教时,曾在这株菩提树下小憩,于是,此树感佛祖厚爱之恩,特长出白色枝条作为回报。当地傣族群众视此树为“神树”,在其四周砌起砖墙进行保护。每年此树长出白色枝条时,膜拜者、参观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另一株在景洪市郊曼厅公园的旁边,树干十分粗大,要5个成年人张开双臂才能合围,据说其树龄已有800多年,但长势依然旺盛,枝叶成荫。据说,此树与泰国的一株同龄菩提树是“兄弟树”,系当时中泰两国两位身居王位的挚友互植。这两位挚友原来都是有志的平民,经过艰苦努力,奋发拼搏,分别在泰国和西双版纳获得王位,那位泰王前来西双版纳亲手种下这株菩提树,西双版纳王也远赴泰国种下一株菩提树。他们共同的愿望是让两株菩提树同生共长,中泰两国人民永远和平共处,友谊长存。至今,西双版纳的傣族群众仍然十分爱护这株菩提树。
印度国树
到印度后就听人说起了菩提树,印度人对菩提树总怀着一种敬意。菩提树是印度的国树。在印度这个植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高等植物就有17500种,能够戴上印度国树的桂冠,必然要有出类拔萃的超群之处。经过了解,我得知菩提树还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身世和背景。
人文背景无可比拟
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传说在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当初还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的年青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为了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去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有一次他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终于获得大彻大悟,修炼成佛陀。“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佛祖既然是在此树下“成道”,此树便被称为菩提树。
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菩提树在我国也有深远的影响。唐朝初年,僧人神秀与其师兄慧能对话,写下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看后回写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对师兄弟以物表意,借物论道的对话流传甚广,也使菩提树名声大振。
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1954年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带来一株从这棵树上取下的枝条培育成的小树苗,赠送给我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以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周总理将这棵代表友谊的菩提树苗转交给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养护。植物园的领导和职工都十分重视,精心养护,使之生长茁壮,枝叶茂盛。每当有国内外高僧前来时,植物园的这棵菩提树都会受到高僧们的顶礼朝拜。这棵菩提树也成为中印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神秘色彩深入人心
按照印度教的说法,菩提树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一种化身。因此,它具有特别重要的宗教色彩。印度教还认为菩提树是神仙们居住的地方,毗湿奴和妻子拉克希米女神在每月初一的那个黑夜就居住在菩提树上。毗湿奴住在树根,拉克希米住在树干,纳拉扬住在树枝,哈里王住在树叶,而所有的神都住在菩提树的果实里。
印度教徒相信菩提树凝聚着各种美德,它有能力使人实现愿望和解脱罪责。许多印度教妇女认为,经常向菩提树祈祷,定期给菩提树浇水,并且围绕着菩提树行走可以得到保佑生出好孩子,尤其是儿子。这是因为这样做会使居住在树上的神灵们高兴,便恩赐这些愿望得到结果。为了实现愿望,还有一种习惯就是围着树干绕线绳,当看到菩提树干上缠绕着一圈圈的线绳时,就知道这是信徒们祈祷的结果。据说在星期六给树根浇上一点点油,然后在旁边点上一盏油灯,有利于摆脱各种困境。缠绕线绳祈祷。
在宗教仪式上会使用菩提树的树皮。菩提树的叶子是吉利的,在一些特殊场合做装饰用。菩提树很坚韧,不受病虫害的影响,还能净化空气,因此被认为是很神圣的。有一种挺神奇的现象是,夏天在菩提树的树荫下会感觉凉爽,而冬天在菩提树的树荫下会感觉温暖。修行的人要保证在寺庙的范围内至少有一棵菩提树。他们认为,在日出之前,贫困的阴影笼罩着菩提树,但在日出之后,就由拉克希米女神接管了。因此,在日出前是禁止对菩提树祈祷的。在他们的眼里,砍伐或毁坏菩提树就等同于谋杀了一个婆罗门。 自身优点脱颖而出 从植物学上讲,菩提树属桑科常绿乔木,树高可达15米,直径可达2米。树干凹凸不平,枝繁叶茂,冠幅广展。菩提树的生命力很强,我看到它从别的树干窝窝里长出来,从砖石缝隙里长出来,同样生气勃勃,翠绿挺拔。菩提树叶片呈心型,前端骤然变得细长似尾,被称作“滴水叶尖”,十分俊俏,如做成标本,那清晰透明、薄如轻纱的网状叶脉名曰“菩提纱”,有人在上面画上佛像,成为佛教徒珍爱的信物。菩提树不仅身世丰富,而且实际用途也很广泛,其枝杆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后可制硬性树胶;用树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其花入药有发汗解热、镇痛之效。菩提子不仅可以作为药材入药,而是最早用作佛珠的材料。我在佛祖故地巴特那遇到一位卖菩提子佛珠的商人,他告诉我说菩提子是有分类的,根据其身上的斑纹,分成一眼到五眼几种,五眼的最珍贵。他从一个小匣子里取出一串菩提子佛珠对我说,这串佛珠上的每个菩提子都是五眼,因此这串佛珠的价格是120美元。
供养菩提树
至今印度菩提伽耶(Buddhagaya) 释迦牟尼成佛处的菩提树,依然受到广大佛弟子们热烈的钟爱与景仰,佛弟子们颇有“睹物思人”之感:看见“菩提树”,倍感对“释迦佛陀”思念之情,甚至于好像时空倒转,亲见“释迦佛陀”坐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一般。
这种情节在《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就有记载:我见菩提树,便见于如来。乃至于有国王以希有珍宝“供养菩提树”之事迹。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3也有记载:“每至如来涅槃日,诸国王与臣僚都会到释迦牟尼佛成道的菩提树下,以乳灌洗,燃灯散花供养。”
公元六二九年许,大唐玄奘法师西行印度抵达释迦牟尼佛成道菩提树下时,亦五体投地,至诚礼拜菩提树,以表菩提树给释迦佛遮蔽阳艳之恩,及对佛陀之感念和追思。
一棵位于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的圣菩提树种植于公元前288年,据说源自释迦牟尼在下面觉悟的那棵菩提树,是目前有确定年龄的最古老的人工种植的被子植物。
以菩提树作偈
神秀作偈:“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作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福祉长存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修道时,菩提树神便以树叶为释迦佛挡风遮雨,保护他安心修道,故名。她被认为是佛教最早的护法神。在佛寺里,她的形象特点是两手拿一树枝,打扮成年轻妇女的样子。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这种树为常绿乔木,叶子呈卵形,茎干黄白色,花隐于花托中,树籽可作念珠。由于它是佛教圣树,东南亚佛教国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绕树礼拜,沿习成俗。
2025 - 快车库 - 我的知识库 重庆启连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16002641号-10
企客连连 表单助手 企服开发 榜单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