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循环语句中的索引变量作用域

594 查看

我们从一个测试开始。下面这个函数的功能是什么?

如果你觉得它的功能是“计算lst中所有元素的和与积”,不要沮丧。通常很难发现这里的错误。如果在大堆真实的代码中发现了这个错误就非常厉害了。——当你不知道这是一个测试时,很难发现这个错误。

这里的错误是在第二个循环体中使用了i而不是t。等下,这到底是怎么工作的?i在第一个循环外应该是不可见的? [1]哦,不。事实上,Python正式声明过,为for循环目标(loop target)定义的名称(更严格的正式名称为“索引变量”)能泄露到外围函数范围。因此下面的代码:

这段代码是有效的,可以打印出3。在本文中,我想探讨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它不太可能改变,以及将它作为一颗追踪子弹来挖掘CPython编辑器中一些有趣的部分。

顺便说一句,如果你不相信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真正的问题,考虑这个代码片断:

如果你期待上面的代码能打印出[0,1,2,3],你的期望会落空的,它会打印出[3,3,3,3];因为在foo的作用域内只有一个i,这个i就是所有的lambda所捕获的。

官方说明

Python参考文档中的for循环部分明确地记录了这种行为:

for循环将变量赋值到目标列表中。……当循环结束时,赋值列表中的变量不会被删除,但如果序列是空的,它们将不会被赋值给所有的循环。

注意最后一句,让我们试试:

的确,上面的代码抛出NameError异常。稍后,我们将看到这是Python虚拟机执行字节码方式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会是这样

其实我问过Guido van Rossum有关这个执行行为的原因,他很慷慨地告诉了我其中的一些历史背景(感谢Guido!)。这样执行代码的动机是保持Python获得变量和作用域的简单性,而不诉诸于hacks(例如在循环完成后,删除定义在该循环中的所有变量——想想它可能引发的异常)或更复杂的作用域规则。

Python的作用域规则非常简单、优雅:模块、类以及函数的代码块可引入作用域。在函数体内,变量从它们定义到代码块结束(包括嵌套的代码块如嵌套函数)都是可见的。当然,对于局部变量、全局变量(以及其他nonlocal变量)其规则略有不同。不过,这和我们的讨论没有太多关系。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最内层的可能作用域是一个函数体。不是一个for循环体。不是一个with代码块。Python与其他编程语言不同(例如C及其后代语言),在函数水平下没有嵌套词法作用域。

因此,如果你只是基于Python实现,你的代码可能会以这样的执行行为结束。下面是另一段令人启发的代码片段:

变量d 在for循环结束后是可见及可访问的,你对这样的发现感到惊奇吗?不,这正是Python的工作方式。那么,为什么索引变量的作用域被区别对待呢?

顺便说一句,列表推导式(list comprehension)中的索引变量也泄露到其封闭作用域,或者更准确的说,在Python 3之前可以泄露。

Python 3包含许多重大更改,其中也修复了列表推导式中的变量泄露问题。毫无疑问,这样破坏了向后兼容中性。这就是我认为当前的执行行为不会被改变的原因。

此外,许多人仍然发现这是Python中的一个有用的功能。考虑一下下面的代码:

如果不知道somegenerator返回项的数目,可以使用这种简洁的方式。否则,你就必须有一个独立的计数器。

这里有一个其他的例子: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的在循环中查找某一项并在随后使用该项。[2]

多年来,许多用户都想保留这种特性。但即使对于开发者认定的有害特性,也很难引入重大更改了。当许多人认为该特性很有用,而且在真实世界的代码中大量使用时,就更不会除去这项特性了。

Under the hood

现在是最有趣的部分。让我们来看看Python编译器和VM是如何协同工作,让这种代码执行行为成为可能的。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我认为呈现这些的最清晰方式是从字节码开始逆向分析。我希望通过这个例子来介绍如何挖掘Python内部[3]的信息(这是如此充满乐趣!)。

让我们来看本文开篇提出的函数的一部分:

如果你期待上面的代码能打印出[0,1,2,3],你的期望会落空的,它会打印出[3,3,3,3];因为在foo的作用域内只有一个i,这个i就是所有的lambda所捕获的。

官方说明

Python参考文档中的for循环部分明确地记录了这种行为:

for循环将变量赋值到目标列表中。……当循环结束时,赋值列表中的变量不会被删除,但如果序列是空的,它们将不会被赋值给所有的循环。

注意最后一句,让我们试试:

的确,上面的代码抛出NameError异常。稍后,我们将看到这是Python虚拟机执行字节码方式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会是这样

其实我问过Guido van Rossum有关这个执行行为的原因,他很慷慨地告诉了我其中的一些历史背景(感谢Guido!)。这样执行代码的动机是保持Python获得变量和作用域的简单性,而不诉诸于hacks(例如在循环完成后,删除定义在该循环中的所有变量——想想它可能引发的异常)或更复杂的作用域规则。

Python的作用域规则非常简单、优雅:模块、类以及函数的代码块可引入作用域。在函数体内,变量从它们定义到代码块结束(包括嵌套的代码块如嵌套函数)都是可见的。当然,对于局部变量、全局变量(以及其他nonlocal变量)其规则略有不同。不过,这和我们的讨论没有太多关系。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最内层的可能作用域是一个函数体。不是一个for循环体。不是一个with代码块。Python与其他编程语言不同(例如C及其后代语言),在函数水平下没有嵌套词法作用域。

因此,如果你只是基于Python实现,你的代码可能会以这样的执行行为结束。下面是另一段令人启发的代码片段:

变量d 在for循环结束后是可见及可访问的,你对这样的发现感到惊奇吗?不,这正是Python的工作方式。那么,为什么索引变量的作用域被区别对待呢?

顺便说一句,列表推导式(list comprehension)中的索引变量也泄露到其封闭作用域,或者更准确的说,在Python 3之前可以泄露。

Python 3包含许多重大更改,其中也修复了列表推导式中的变量泄露问题。毫无疑问,这样破坏了向后兼容中性。这就是我认为当前的执行行为不会被改变的原因。

此外,许多人仍然发现这是Python中的一个有用的功能。考虑一下下面的代码:

如果不知道somegenerator返回项的数目,可以使用这种简洁的方式。否则,你就必须有一个独立的计数器。

这里有一个其他的例子: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的在循环中查找某一项并在随后使用该项。[2]

多年来,许多用户都想保留这种特性。但即使对于开发者认定的有害特性,也很难引入重大更改了。当许多人认为该特性很有用,而且在真实世界的代码中大量使用时,就更不会除去这项特性了。

Under the hood

现在是最有趣的部分。让我们来看看Python编译器和VM是如何协同工作,让这种代码执行行为成为可能的。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我认为呈现这些的最清晰方式是从字节码开始逆向分析。我希望通过这个例子来介绍如何挖掘Python内部[3]的信息(这是如此充满乐趣!)。

让我们来看本文开篇提出的函数的一部分:

产生的字节码是: